|
|
|
二十八. 访问的形式、类型及分类 访问可以是个别访问,也可以是集体访问。 个别访问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; 集体访问就是记者有意组织或邀约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,包括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两种形式。 * 访问活动的类型:因事件访问、因人物访问、因经验访问、因问题访问、因争论访问 * 访问的心理过程:主要表现为接近、融洽、沟通、激发四个阶段。 * 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1. 问法要多样,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2. 抓住疑问点 3. 尽量具体 4. 提倡讨论式,赢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* 提问的分类: 1. 开放式提问 ——是指提出比较概括、广泛、范围较大的问题,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,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。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,不唐突,也常得体。特点:常用于访谈的开头,可缩短双方心理、感情距离,但由于松散和自由,难以深挖。 2. 闭合式提问 ——是指比较具体、明确、范围较窄的提问,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。特点:闭合式提问易突破,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、核实,以及转换话题,也往往比较敏感,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。 * 访问的要领 1. 因人而异,灵活对待 2. 把握重点,启发诱导 3. 沟通思想,见机行事 4. 少讲多听,广采博纳 5. 求同存异,心理共鸣 * 访问的“心理控制”: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,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。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,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,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,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,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“心里控制”;“心理控制”,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,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,只有求同存异,才能取得共鸣。 * 记录的一般要求: A.记要点 B.记易忘点 C.记疑点 D.记有关原话 E.记典型情景 * 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: 1. 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 2. 溯本求源,寻求物证 3. 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 4. 技术检验 * 观察的特点: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,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,借以外来语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。 观察分为事前观察、同步观察、事后观察 观察具有直接性、综合性、客观性、经常性、敏感性等特点。 * 现场观察的作用: 1. 辨别真伪,收集素材 2. 印象深刻,生动再现 3. 获得亲知,深化认识 4. 触景生情,寄情于文 5. 见多实广,有利积累 * 现场采访中的瞬间印象主要包括什么? 1. 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2. 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3. 环境气氛与情景 4. 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、动作、语言、神态等 * 采访是的心理感应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? 1. 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,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2. “先入为主”的“第一印象”,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“晕轮” 3. “自己人效应”与“异已人效应”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4. 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* 特殊的采访方式分类: A. 巡回采访 B.易地采访 C.交叉采访 D.蹲点采访 E.隐性采访 * 什么情况下采用隐性采访? 1. 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、发解情况的辅助手段 2. 某些批评、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 3. 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* 如何多方面挖掘“新闻事实材料”? 1. 找特点 2. 抓问题 3. 会透视,透会现象看本质 * 怎样找特点? A. 认清形势找特点 B. 通过比较找特点 C. 具体分析找特点 * 抓什么样的问题? A. 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B. 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C. 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D. 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* 怎样找问题的根源? 一是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二是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三是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* 采访中“结合艺术”理解: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,包括: 1. 上下结合: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2. 点面结合:个别和一般、特殊和普遍、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3. 横结合:纵的认识: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;横的认识: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4. 正反结合: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二十九. 消息的概念、特点、组成成分与结构方式: * 消息——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,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,也是最广泛、最经常彩的新闻基本体裁。 * 消息的特点: 1. 篇幅较短,内容简明扼要,文字干净利落; 2. 常有一段导语,开门见山,吸引读者; 3. 通常一事一报,讲究用事实说话; 4. 更注重时效,报道快速及时; 5.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* 消息由导语、主体、背景和结尾组成 * 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、金字塔、散文式三种 * 消息的分类: A. 按事实性质分为: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B. 按报道内容分为:经济新闻、社会新闻、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C. 按写作特点分为:特写式消息、目击新闻、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D. 按篇幅长短分为:简讯、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E. 其他样式的分类,有公报式消息、答记者问 F. 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:硬新闻、软新闻、纯新闻 G. 按不同的写作形式、写作特点,把消息分为四大类:动态消息、经验性消息、综合消息、和述评性消息 * 事件性新闻——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,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。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、现场特写(新闻素描)等。因具体情况的不同,还可进一步为突出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* 非事件性新闻——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,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、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,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。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、深度报道、经验性消息、述评性消息等等。 * 动态消息的概念和特点: 动态消息——也称“纯新闻”,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。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,是反映新事物、新情况、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。它有两种不同情形:一种是对刚刚发生的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;另一种是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。 特点是: A. 能给人以动态感,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; B. 讲究“时间”要素,特别注重时效; C. 短小精悍,一事一报。 * 经验性消息的概念及经验的选择: 经验性消息——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中,所取得的典型经验、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。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,用以推动全局,指导工作。经验性消息中经验的选择: 1. 首先应当具有新闻性 2. 要选取新鲜的、富有特点的经验 3. 要先取针对性强、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4. 要选取具有启边和指导作用的、具有普遍意义的、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 5. 不用面面俱到,抓住最主要的经验 * 综合消息的概念、特点及写作要求: * 综合消息——围绕一个主题思想、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、问题的全局性情况,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、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。 * 综合消息的特点:1.不受空间的限制 2.由多地、多件新闻事实组成 3.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 4.报道面广,声势大的。 * 综合消息的两种情形:1.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、情况 2.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、经验或问题 * 写作要求:1.善于分析概括 2.既有广度,又有深度 3.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。 * 述评性消息的概念及写作特点 * 述评性消息——也叫新闻述评,是一种以述为主,边述边评、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。 * 述评性消息的类型:形势述评、工作述评、思想述评 * 述评性消息的基本特点: A. 以报道事实为主,以评述事实为目的 B. 述评结合,夹叙夹议 C. 针对性强,富有思想性 * 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: A. 述与评要事理交融 B. 议论要精辟,观点要正确、深刻 C. 述评要自然亲切 * 消息的写作要领: 1. 更加注重时效性 2. 运用客观笔法,用事实说话 3. 善于概括和直叙 4. 增加信息量 * 注重时效的表现: A.讲求时效 B. 以短、快取胜 C. 体现新闻根据 D. 要讲究时效,又合乎时宜 * 消息写作为什么要十分强调讲求时效? 1) 时效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 2) 讲求时效,才能给受众留下难忘的“第一印象” 3) 讲求时效,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) 讲求时效,如今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* 如何以短、快还应时效? 1) 一事一报,以短求时效 2) 采用连续报道,体现时效性 3) 快中求好,又快又好 * 如何体现“迟到新闻”和“非事件性新闻”的新闻根据?
|
|
【打印此文】
【 关闭窗口 】
|
|